
漫步在汀州路、牯嶺街、同安街的小巷弄時,
像是穿梭在一個高低起伏的迷宮般,
這路面小小的凹凸其實埋藏著一段老台北的鐵道記憶,
柏油下的隆起正是當年鐵路鋪設的痕跡。
日治時期,日本總督為大量輸出煤礦,
在1921年(大正10年)鋪設萬華至新店的鐵路,
初稱縱貫線新店支線,
後串連1903年開闢的景美經木柵至深坑的輕便道,
改稱萬新鐵路;
1931年加築300公尺至郡役所前(今文山區公所),
沿線設有:萬華、堀江、馬場町(和平)、螢橋、古亭町、水源地、公館、十五分(萬隆)、製罈會社前、景尾(景美)、二十張、公學校、大坪林、七張犁、新店、郡役所前等站,全長10.7公里。
本為運輸煤、茶、木材及生活用品的萬新鐵路,
因環境變遷,居民增多,客運量大增,
反而在旅遊、通勤等需求上發揮極大功能。
鐵路沿線,由福州街經廈門街、牯嶺街、同安街到金門街一帶,分布多處臺大教職員宿舍,因此許多臺大人都以小火車作為通勤的交通工具,其路線與功能有如今日的捷運。
位於萬新鐵路沿線的野草居食屋,
即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木造老宿舍,
前一任屋主為臺灣大學農化系的陳玉麟教授(1921~1996),
陳教授於1942年獲得日本熊本大學藥學士;
1959年獲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,
並曾兩次赴美進行農藥研究,
1971-1977年擔任臺灣大學農化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,
1978年更創立「中華民國雜草學會」,
在農藥化學之教學研究以及雜草生態與防治上貢獻逾五十年,
即便退休後仍積極參與相關會議及工作。
現在我們為這木屋注入夜晚的平民食學
並帶回老台北的南區記憶,
每日黃昏後將一天的疲累與喧囂留在野草大門外,
一間老屋、三兩好友、五六杯酒、幾盤鮮甜,
一同大口吃進、大口喝下生活的種種感動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