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

承載台灣歷史的二二八公園

許多老台北人習慣稱二二八公園為新公園,新公園要和大安森林公園比較,那面積真是小得多,但如果是比歷史,那新公園的故事與對台北的意義就遠超過它。



清朝廷建了台北城,城內除了設置官署之外,也蓋了不少廟宇,其中包含了台北大天后宮,天后宮雖是當地的宗教信仰中心,但附近尚未大規模開發;到日本殖民政府時代,政經中心雖然仍設在台北,但為了鞏固殖民地統治威權,重新做城市規劃,不僅只拆除台北城牆和清朝廷的中國式官署建築,也將城內的廟宇一併拆毀或是遷移,在天后宮旁設計闢建了台灣第一個具歐風的都市公園「台北新公園」,之後更在原天后宮北側興建「兒玉.後藤紀念館」即現在的「國立台灣博物館」,因為鄰近總督府等行政機構以及日人主要居住區域,成為許多活動舉辦地點,公園內並設有台北放送局(後成為台灣廣播公司),立有高約兩公尺的「放送頭」讓民眾收聽廣播,爾後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即由此播送。光復後,新公園成為台北人假日休閒去處,裡面保留日治時期的露天音樂台、拱橋、池塘及綠地步道。



(現在有種鴿子比人多的感覺.... 爬上爬下的松鼠也很多!)


1947年2月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的二二八事件發生時,大批憤怒群眾曾進入台灣廣播公司對外播音控訴,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亦曾多次使用改電台向民眾喊話,因此一層關係,1996年台北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。

(播放廣播的"放送頭",現在為台北市市定古蹟)


當年的新公園,同時也是白先勇筆下《孽子》的重要寫實場景,許多白天隱藏於各行各業的同性戀者與家庭有問題的翹家少年,每晚都聚集在這裡,這些不被接受的青春鳥,被放逐到這個屬於他們的王國,在那個大水池旁,許多故事發生、傳說。



隨時代流轉,水池仍在,但公園裡那個見不得光的角落已經消失,只存在小說內、銀幕裡、舞台上,還有老一輩台北人的記憶中,或許選一個氣候宜人傍晚,在這裡讀一讀《孽子》,可能依稀能見李青、吳敏、小玉、老鼠,還有傳奇的龍子與阿鳳。

(2003年公共電視拍攝電視劇)


(2014年國家兩廳院製作舞台劇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